您的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要闻 > 

两会叙事丨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日期:2025-03-07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视力保护色:

“经济大省发展得快一些,理应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积极探索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到“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谆谆嘱托,再到“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的郑重宣示,“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每年全国两会“下团组”,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同代表委员深入交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就业收入、教育医疗这些“身边事”。2021年3月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2023年3月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民生福祉、百姓冷暖,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于心。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关键时间节点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受到高度关注。回顾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1%,国家奖助学金提标扩面、助学贷款提额降息,惠及学生3400多万人次;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惠及1100多万人……“民生成绩单”成色十足。展望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发放育儿补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民生任务单”让人期待。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去年以来,“两新”政策持续扩容加码,惠企利民助力经济发展向优向好;医保直接结算范围扩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提速,患者就医便利持续改善;基础养老金提高,房贷利率下调;新业态就业人员权益保障的短板加快补齐……一份份改革文件获得通过,一项项制度安排渐次落地。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5年工作任务时指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推出不少新举措,包括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抓好校园学生餐、平台外卖安全监管等,更好地回应百姓期待。

春潮涌动处,奋楫正当时。“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让我们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在高质量发展中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书写更多更有成色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