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工作之窗 >宣传工作 > 

贵州重拳整治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 靶向施策促振兴

日期:2025-08-14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视力保护色:

盛夏时节,走进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仁山街道塘边村肉牛养殖基地,一栋栋牛舍整齐排列,一头头毛色油亮、膘肥体壮的肉牛正在嚼食

此前,养牛基地因承租方无法正常运转,导致项目长期闲置。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启动后,万山区纪委监委、区农业农村局等多方协调推动塘边村对村集体“三资”开展全面清理整治,通过资产入股方式,重新引进有实力的公司进行肉牛养殖经营,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如今肉牛基地运转良好,存栏肉牛最高达500余头,稳定实现群众分红,并带动周边村民20余人就业。

农村集体“三资”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对持续深化整治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等作出部署。贵州省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力度不减、标准不降,以脱贫攻坚精神大纵深推进,聚焦“底数不清、资产经营管护不善、资产监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监督推动全面清理,规范确权,全面排查问题,深入整改整治,严查背后的风腐问题,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全省“一盘棋”推进,持续摸清“三资”底数

7月2日,贵州省委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全省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情况汇报,对整治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等工作提出要求。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以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行动方案,明确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纳入2025年度全省重点整治项目清单,组织深入基层一线调研督导、推进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等听取汇报,分析问题、推动解决。省纪委监委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健全委领导班子成员包联重点整治项目工作机制,推动市包县、县包乡,同时组建省级督导组,推进工作部署落到实处。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专项整治工作专班,制发整治任务清单,编印政策文件汇编和工作手册,强化工作跟踪指导。全省各地找准突出问题、薄弱环节靶向纠治,推动形成横向协同、纵向一体、集中发力工作格局。

贵州省纪委监委在监督调研中发现,村集体“三资”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是导致违纪违法问题易发多发的重要因素。为推动彻底摸清家底,省纪委监委推动省农业农村厅研究制定“贵州省农村集体‘三资’明白卡”、《农村集体“三资”精准清查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和资产清查有关说明,建立“厅级干部包片、处级干部包县”工作机制,督促指导各地做好村集体“三资”清查工作全省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较清查前分别增长23.1%、42.4%、13.1%。

毕节市织金县三甲街道大戛社区通过底数清查,确认集体资金96.48万元,增加18.56万元,增幅23.82%;集体资产1812.82万元,增加1180.11万元,增幅186.52%;集体资源12831.60亩,增加9182.82亩,增幅251.67%。“现在,哪片山林是集体的,集体资产赚了多少钱,居委会门口的公示栏写得清清楚楚。”一位乡亲高兴地说道。

强化案件查办,严惩“蝇贪蚁腐”

盘州市盘关镇东风居委会党支部原书记、居委会原主任张明信虚报、侵吞集体资金……前不久,贵州省纪委监委公开通报农村集体“三资”领域相关违纪违法典型案例,释放出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坚决惩治“蝇贪蚁腐”的鲜明信号。

紧盯农村集体资金被侵占挪用、截留私分,资源被低价发包、违规占用,经营性资产闲置低效、非经营性资产管护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以及村干部特别是村级“一肩挑”人员等重点对象强化监督,严查农村集体“三资”突出问题以及背后的“责风腐”问题。今年1至6月,全省查处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7041个,党纪政务处分6084人,其中查处集体“三资”管理方面问题1452个,立案2224件,党纪政务处分1216人。

坚持开门搞整治在省人民政府、省纪委监委门户网站等开通问题线索征集栏目,在公共场所张贴公布二维码,通过12345便民热线等征集问题线索。建立与巡视巡察、审计、信访等部门问题线索移送机制,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共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涉及农村集体“三资”领域问题线索565件。对违纪违法问题毫不手软,综合运用领导包案、提级办理、挂牌督办、指定管辖等措施,全力攻坚重点案件。

针对基层案件查办力量薄弱问题,贵州省纪委监委指导县(市、区)纪委监委在保持编制、职数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按照协同高效原则,规范增设纪检监察室,推动人员力量向监督执纪执法一线倾斜。同时,完善、推广片区协作工作机制,推动全省88个县级纪委监委整合纪检监察室、派驻机构、乡镇纪检监察机构力量,共建立协作片区381个,将医院、学校等单位和村(居)监督力量纳入片区统筹调配,协作开展重要专项监督、重大案件查办。为破解基层“熟人社会”监督难题,黔南州荔波县纪委监委以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集体“三资”为监督“小切口”,聚焦“三资”管理混乱、集体资产处置不公、集体资源流失等突出问题,深化运用“监督联合、问题联查、案件联办、治理联动”的片区协作模式,对全县100个村(社区)开展片区联合监督,着力发现和查处村干部监守自盗、贪占挪用及违规处置集体资产等违纪违法问题。共发现问题线索32件,立案14件,党纪政务处分13人。

此外,依托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立“三资”预警监测系统,依托贵州民生监督系统建立数据比对模型,通过比对核查发现异常数据,实现对“三资”管理中违纪违法行为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毕节市纪委监委开发“毕数智察”监督系统,建立“农村集体资金异常”“村干截留挪用合作社资金问题”等数据模型。今年以来,监督系统发现农村集体“三资”方面异常数据2000余条,立案42件42人,党纪政务处分26人,推动返还群众资金40余万元。

深化标本兼治,规范监督管理

近日,贵阳市开阳县纪委监委“小班授课+片区覆盖”模式,组织纪检监察干部下沉全县18个乡镇(街道),重点就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有关廉洁风险点开展纪律教育。

开阳县纪委监委以清理规范村级合同作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的切入点督促相关单位排查整改一批不规范合同,推动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同管理指导意见,构建县乡村“三级管理”、县乡“两级备案”及司法、财政、自然资源、法律顾问等横向联审机制,进一步规范村级合同流程标准,促进规范高效利用农村集体“三资”。

紧盯专项整治中问题排查、监督检查、案件查办发现的普遍性问题,深化整改、整治,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针对排查发现问题,贵州省市县乡村分级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对账销号,全省已完成问题整改2358推动建立一批制度机制。

紧盯农村集体资金,深化整改村级合同、财务管理、收支管理、工程项目等方面突出问题,监督推动主管部门认真落实《贵州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实施细则》,严防虚假列支、违规出借村集体资金等行为。贵阳市出台《加快村社账务分设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安顺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村财乡镇代管”的实施意见》,探索由乡镇或由乡镇统一选聘中介机构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代理记账业务,提升村级财务管理水平。

紧盯农村集体资产,坚持分类施策,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善规范决策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明确经营性资产管理责任和经营目标,确保农村集体“三资”发挥效益;以“组组通”项目确权到村、管养归县、资金统拨机制为切入口,探索提出非经营性资产“确权到村、分类管护、资金多元筹措”长效管护路径,通过地方财政预算、行业专项补助、村集体自筹、社会捐助等方式,多渠道筹措管护资金。(作者:潘存果 韦祖珍